昔年栖宝地,挟册读株林。
故僧皆寂寞,多树更幽深。
亭午闻铙韵,斜阳倒壑阴。
坐久增凄恻,山头鸟碎今。
游大觉庵其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大觉庵其一》并非清代的作品,而是明代诗人饶与龄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以下将从多个角度对这首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作者背景:饶与龄(一五四三—一五九五),字道延,号宾印,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在明神宗万历十七年(一五八九)中进士,并曾试政都察院。然而,由于父亲早逝,他选择回家侍奉,两年后因故免服谒选补官,但仅两月即病逝。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
诗歌原文:昔年栖宝地,挟册读株林。 故僧皆寂寞,多树更幽深。 亭午闻铙韵,斜阳倒壑阴。坐久增凄恻,山头鸟碎今。
诗歌赏析:此诗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展现了一幅宁静深远的山水画卷。首句“昔年栖宝地”,暗示着诗人曾经在这片宝地生活过,这里的“宝地”很可能是指大觉庵所在的环境。第二句“挟册读株林”,则描绘了诗人在此静读的情景,表达了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第三句“故僧皆寂寞”,反映了寺庙中的僧人生活状态,增添了一份寂静的氛围。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变化,如“亭午闻铙韵”,“斜阳倒壑阴”,以及“山头鸟碎今”,生动地表现了时间的流转和景色的美丽,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这种美景的感慨与留恋。
《游大觉庵其一》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景的诗作,也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和人生感悟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才华,也传达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心灵平静的生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