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史燕峰时练乡兵防倭

剡溪岂漫携诗舫,风雨相期话对床。
嘉义当年开讲院,救荒千古记名庄。
宣楼逸兴人同五,国士吁谟老复强。
愿得东南洗尘障,赓歌熙皞揖虞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访史燕峰时练乡兵防倭》是明朝诗人庞嵩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反映了当时东南沿海地区面临的倭患问题,以及明朝政府采取的练乡兵和防御策略。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写作于明代嘉靖时期,这是一个倭患严重的时代。东南沿海地区经常受到倭寇的骚扰和攻击,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 社会环境:在那个时期,由于海禁政策的束缚以及海上力量的薄弱,东南沿海地区的防御压力巨大。因此,朝廷开始重视海防的建设,希望通过训练乡兵来加强边防力量。
  1. 诗歌内容
  • 开头描绘:诗的开篇“剡溪岂漫携诗舫,风雨相期话对床”通过描绘剡溪的自然美景和作者与友人相聚的情景,营造了一种闲适和谐的氛围。
  • 中段反映现实:“嘉义当年开讲院,救荒千古记名庄”两句则转向了现实问题,提到嘉义地区曾有讲学之地和赈济饥荒的名庄,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和经济的繁荣。
  • 结尾展望:“宣楼逸兴人同五,国士吁谟老复强”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愿景,希望有志之士能够继续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同时也展现了诗人个人的抱负和期望。
  1. 文学价值
  • 艺术手法:整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黄龙出山今十年”等,使得诗歌富有诗意和画面感。同时,通过对自然景观和社会现象的描述,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社会观察力。
  • 思想内涵:虽然这首诗主要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和个人情感的田园诗,但透过其背后的历史背景,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和平稳定的向往。

庞嵩的《访史燕峰时练乡兵防倭》不仅是一首描绘东南沿海倭患及练乡兵的诗作,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作为了解明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这首诗值得每一位读者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