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宗室洪山寄琴札

东关六脉通渠水,南海孤蓬老钓矶。
岂谓天潢垂渥润,特来坡石浣吟衣。
文昭武穆源真远,流水高山意不违。
遥瞩鹜霞洪浦外,玉炉烟袅弄金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谢宗室洪山寄琴札》是明代诗人庞嵩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造诣,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诗酒趁年华”的现代演绎。下面将深入分析这首诗:

  1. 创作背景
  • 诗人生平:庞嵩,字振卿,南海(今广东佛山市南海区)人,学者称弼唐先生。他幼年即成为郡庠生,嘉靖举人。在罗浮山讲学,嘉靖二十三年(1544),任应天通判,进治中,长达八年,后任南京刑部员外郎,进阶郎中。
  • 诗歌创作时间:《谢宗室洪山寄琴札》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根据诗的内容和意境,此诗可能写于庞嵩晚年时期,他已定居西樵山,优游自适。
  1. 诗歌内容
  • 自然描写:首句“东关六脉通渠水”描绘了一幅宽阔的水系画面,暗示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接着,“南海孤蓬老钓矶”则通过“孤蓬”这一意象,表达了一种孤独或漂泊的生活状态。
  • 情感抒发:“岂谓天潢垂渥润,特来坡石浣吟衣”透露出诗人对命运的感慨以及追求精神寄托的愿望。“流水高山意不违”反映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即便在现实中遭遇挫折,仍不改其志。
  • 哲学思考:“文昭武穆源真远”和“遥瞩鹜霞洪浦外”,展现了庞嵩深邃的哲学思考和对历史传统的尊重。“玉炉烟袅弄金徽”则可能象征着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复杂。
  1. 艺术风格
  • 语言运用:庞嵩的诗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善于利用自然景物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例如,“岂谓天潢垂渥润,特来坡石浣吟衣”中的“特来”二字,既显示了诗人的机敏与才情,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的亲近和享受。
  • 意境营造:庞嵩的诗歌常以山水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抒发情感,营造出一种空灵、宁静而又深远的意境。这种意境的形成,既得益于庞嵩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也与其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哲学思想密切相关。

通过对《谢宗室洪山寄琴札》的深入分析,不难看出,这不仅是一首充满哲理的古诗,也是一首能够引发读者深思的作品。它不仅展示了庞嵩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艺术成就,也反映了明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底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