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侍母暂违父,严侍今朝长背母。
彬湘两度皆冬寒,手线游衣今独苦。
有感示儿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有感示儿德》是宋代诗人张耒(一说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该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儿童在模仿官府进行“手持鞭子抽打‘罪犯’的游戏”时受到父亲嘲笑与辱骂的情景。这首诗不仅是对童年趣事的回忆,更是对父辈教育方式的一种反思。
《有感示儿德》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展示了童年时期孩子们纯真无邪的一面,以及对成人世界规则的好奇与模仿。这种场景不仅反映了古人对于孩童天真烂漫的珍视,也暗示了家庭教育中应重视引导而非一味的斥责。诗中的“儿童”形象鲜明,他们的行为虽然显得稚嫩,但背后反映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关于成长、学习和纪律的沟通问题。通过对这一场景的描写,张耒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教育方式的批评和担忧。
诗歌的后半部分主要进行了议论,批判了诗中的父亲,并对其进行辩护。这不仅体现了张耒深刻的洞察力,也揭示了他在文学上追求真实与深刻的态度。他通过这样的写作手法,传达了一种观点:即作为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仅要有正确的引导,更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理解。张耒的这种态度,对于今天的父母来说,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有感示儿德》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它不仅是张耒个人的杰作,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观念、家庭结构和文化价值观。特别是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学者来说,《有感示儿德》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洞见。
《有感示儿德》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教会人们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文学作品,如何通过文学作品去感悟生活的真谛和人性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