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城坐雨

河外孤城枕草莱,绝边风雨送愁来。
一秋穿堑兵多死,十月烧荒将未回。
往事空馀元昊骨,壮心思上李陵台。
朝庭遣使吾何补,白面渐非济世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夏城坐雨》是明代文学家李梦阳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不能为国献身的无尽感慨和壮志难酬之情。下面将对其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夏城坐雨》的作者是明代文学家李梦阳。李梦阳是明代著名的文人,他的诗作多表现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
  1. 诗歌原文
  • 河外孤城枕草莱,绝边风雨送愁来。一秋穿堑兵多死,十月烧荒将未回。往事空馀元昊骨,壮心思上李陵台。朝庭遣使吾何补,白面渐非济世才。
  1. 诗歌鉴赏
  • 意象营造:《夏城坐雨》中,诗人通过描绘“河外孤城”与“草莱”,营造出了一幅荒凉、凄清的景象,这不仅反映了边疆的艰苦环境,还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牺牲。
  • 情感表达: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对自己未能为国家效力的无尽感慨和壮志难酬之情,这种情感深深植根于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中。
  • 文化典故:诗中的“元昊”“李陵”等历史人物和文化元素被用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理想。例如,“元昊骨”可能象征着历史上的英雄或不幸的人物,而“李陵台”则可能指代一种失落或挫败感。
  • 主题思想:诗歌的核心思想在于表达诗人的无奈和悲愤,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和担忧。诗人通过诗歌传达出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深切忧虑。

《夏城坐雨》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它是李梦阳对自己一生政治抱负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明朝晚期文人面对国家危机时的一种集体心理状态的表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够了解明代的文化背景,还能够深入理解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

注解

题注:这首诗选自《弘治宁夏新志》(《嘉靖宁夏新志》《万历朔方新志》《乾隆宁夏府志》《乾隆银川小志》《朔方道志》均收录此诗)。

夏城:此指晋时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时的都城统万城(在今陕西靖边县北)。

河外孤城:此指夏城(统万城)。《万历朔方新志》作“河北孤城”。

绝边:极远的边地。

一秋:整个秋天。

穿堑:穿越护城河和壕沟。

烧荒:古代北方守边将士,秋日纵火烧野草,使入侵骑兵缺乏水草,无从取得给养。

“往事空馀元昊骨”句:元昊于北宋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称帝后,曾对宋多次进行战争。北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元昊死,作者感慨往事空悠悠。

李陵:名将李广之孙。汉武帝时任骑都尉。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率兵五千人击匈奴,战败投降。

李陵台:指李陵的墓。宋·姜夔诗《李陵台》:“李陵归不得,高筑望乡台。长安一万里,鸿雁隔年回。望望虽不见,时时一上来。”明·陈恭尹《明妃怨》诗:“生死归殊俗,君王命妾来。莫令青冢草,生近李陵台。”

“朝庭遣使吾何补”句:朝廷派我前来,但我是无补于事的。这是作者的自谦之词。

白面:白面书生,诗人自称。

惭:羞愧。

济世才:匡世救民的人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