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应宿闸

水防用尽几年心,只为生民陷溺深。
二十八门倾覆起,几多怨谤一身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三江应宿闸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中国古代水利建筑,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北三江口的古代大型挡潮排水闸。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1. 历史背景: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绍兴知府汤绍恩主持修建了三江应宿闸。这座水闸是为了解除山阴、会稽和萧山三县的内涝问题,并防御海潮倒灌而建。它不仅是一个防洪控制枢纽工程,也是我国古代最大的滨海砌石结构多孔水闸。

  2. 建筑特点:三江应宿闸全闸长108米,共有闸洞二十八孔,用二十八星宿的名称来编号,所以又名“应宿闸”。该水闸由大条石砌筑,墩侧凿有装闸板的前后两道闸槽,闸底有石槛,闸上有石桥,其设计精巧。

  3. 功能与作用:三江应宿闸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多次洪水中,这座水闸有效地调节了钱塘江、钱清江和曹娥江的水流量,确保了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经过近四百五十余年的使用,这座水闸见证了无数个风雨兼程的时刻。

三江应宿闸作为一处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也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解

选自万历《绍兴府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