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忍重看娃鬓绿,终期一遇客衫黄
集情篇 · 一三
译文
哪忍镜前观赏这青春美貌和乌亮的秀发,只希望能像霍小玉那样遇到黄衫豪士。
介绍
《集情篇 · 一三》是明代诗人陈继儒创作的古诗,全文如下:语云,当为情死,不当为情怨。明乎情者,原可死而不可怨者也。虽然,既云情矣,此身已为情有,又何忍死耶?然不死终不透彻耳。世无花月美人,不愿生此世界。”
陈继儒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独特的审美观著称于世。《集情篇 · 一三》作为其代表作之一,不仅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成就,更在思想上给予了后人深刻的启迪。
从艺术角度来看,陈继儒将情感融入诗作中,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对情感的理解和感悟。诗中的“当为情死,不当为情怨”体现了他对情感的超脱态度,即当人们因情感而生怨恨时,不如选择以死相拼。这种表达方式既深刻又富有哲理,展现了陈继儒深邃的思想境界。同时,诗中的情感描写细腻而真实,通过对杨柳、阳关等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一种深沉的离愁别绪。这种情感的细腻与真挚使得整首诗更加扣人心弦,使人产生共鸣。
从思想角度来看,《集情篇 · 一三》不仅是一首情感抒发的诗歌,更是陈继儒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诗中所蕴含的“明乎情者,原可死而不可怨者也”,意味着只有真正理解了情感的人,才能超越生死的界限,不为怨恨所困。这种观念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难能可贵,它鼓励人们在面对情感困境时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被负面情绪所左右。
从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来看,陈继儒所处的明代社会是一个动荡与变革的时代,文人士大夫阶层普遍面临着身份认同和社会责任的挑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陈继儒通过诗歌表达了对情感的独特理解,以及对生死和名利的态度。这种情感表达方式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集情篇 · 一三》作为陈继儒的代表作之一,无论是从艺术表现手法、思想内涵还是历史文化价值来看,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展示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审美观,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现实、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方式。对于热爱文学和历史的读者来说,阅读和研究这首诗无疑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思想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