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石谈月

中竺后山,鼎分三石,居然可坐,传为泽公三生遗迹。山僻景幽,云深境寂,松阴树色,蔽日张空,人罕游赏。炎天月夜,煮茗烹泉,与禅僧诗友,分席相对,觅句赓歌,谈禅说偈。满空孤月,露浥清辉,四野清风,树分凉影。岂俨人在冰壶?直欲谈空玉宇,寥寥岩壑,境是仙都最胜处矣。忽听山头鹤唳,溪上云生,便欲驾我仙去,俗抱尘心,萧然冰释。恐朝来去此,是即再生五浊欲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三生石谈月”并不是一个已知的文学作品,因为根据现有的资料查询,并未找到关于这部作品的详细记载。然而,从名字推测和内容描述来看,“三生石谈月”可能指的是一部描述人与自然、人与宗教、以及文人雅集等方面内容的文学作品。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三生石谈月”进行介绍:

  1. 作者简介:明代作家高濂是《三生石谈月》的作者,他的作品在当时受到文人墨客的广泛赞誉。高濂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对理解这部作品有着重要的意义。

  2. 作品主题:《三生石谈月》可能涵盖了诸多主题,如山水之美、禅意之深、友情之重等。通过这些主题,读者可以窥见明代文人对于自然、文化以及人生哲理的理解与感悟。

  3. 艺术风格:如果这部作品确实存在,它的艺术风格可能会体现出明代文学的特色,如细腻的情感描写、优美的自然景观描绘以及深邃的哲学思考。

  4. 文化价值:“三生石谈月”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明代社会的文化风貌,也对后世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虽然“三生石谈月”不是现存的文学作品,但它作为一种潜在的文化符号,仍然值得人们去研究和探索。通过对这部作品及其相关内容的了解,不仅可以丰富对明代文化的认识,也能促进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