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五十二

“孔子气魄极大,凡帝王事业,无不一一理会,也只从那心上来。譬如大树有多少枝叶,也只是根本上用得培养功夫,故自然能如此,非是从枝叶上用功做得根本也。学者学孔子,不在心上用功,汲汲然去学那气魄,却倒做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孔子的气魄宏伟,但凡帝王的所作所为,他都能从心上一一加以体会。就譬如不管大树有多少枝枝杈杈,都是从树根的培养做起,自然就枝繁叶茂起来,并不是从枝叶上用功去培养根本。学者向孔子学习,若不在内心的良知培养上用功,却急切地想去学那气魄,就是把功夫做颠倒了。”

介绍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著作,记载了他与弟子们的对话和讨论。其中,《卷下·门人黄省曾录·五十二》记录的是一个关于“良知”的问题及其解答。根据这段文字的内容,“良知”是指一个人内在的道德判断力或直觉知识,是人们内心深处对善恶、是非等基本价值观念的认识。

在《传习录》中,《门人黄省曾录·五十二》提到王阳明与弟子们讨论“心即理”的问题。这个观点强调了人的本性(心)和真理或道德原则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通过直接体验自己的内心就能发现真实的世界观、伦理观。

总的来说,“良知”是一个核心概念,在《传习录》中被用来解释王阳明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致良知”,即通过实践来培养内心的善念。这个观念在后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