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梦寻 · 卷四 · 西湖南路 · 于坟

于坟。于少保公以再造功,受冤身死,被刑之日,阴霾翳天,行路踊叹。夫人流山海关,梦公曰:“吾形殊而魂不乱,独目无光明,借汝眼光见形于皇帝。”翌日,夫人丧其明。会奉天门灾,英庙临视,公形见火光中。上悯然念其忠,乃诏贷夫人归。又梦公还眼光,目复明也。公遗骸,都督陈逵密嘱瘗藏。继子冕请葬钱塘祖茔,得旨奉葬于此。成化二年,廷议始白。上遣行人马?旋谕祭。其词略曰:“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以自持,为权奸之所害。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弘治七年赐谥曰“肃愍”,建祠曰“旌功”。万历十八年,改谥“忠肃”。四十二年,御使杨鹤为公增廓祠宇,庙貌巍焕,属云间陈继儒作碑记之。碑曰:“大抵忠臣为国,不惜死,亦不惜名。不惜死,然后有豪杰之敢;不惜名,然后有圣贤之闷。黄河之排山倒海,是其敢也;即能伏流地中万三千里,又能千里一曲,是其闷也。昔者土木之变,裕陵北狩,公痛哭抗疏,止南迁之议,召勤王之师。卤拥帝至大同,至宣府,至京城下,皆登城谢曰:‘赖天地宗社之灵,国有君矣。’此一见《左传》:楚人伏兵车,执宋公以伐宋。公子目夷令宋人应之曰:赖社稷之灵,国已有君矣。楚人知虽执宋公,犹不得宋国,于是释宋公。又一见《廉颇传》:秦王逼赵王会渑池。廉颇送至境曰:‘王行,度道里会遇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又再见《王旦传》:契丹犯边,帝幸澶州。旦曰:‘十日之内,未有捷报,当何如?’帝默然良久,曰:‘立皇太子。’三者,公读书得力处也。由前言之,公为宋之目夷;由后言之,公不为廉颇、旦,何也?呜呼!茂陵之立而复废,废而后当立,谁不知之?公之识,岂出王直、李侃、朱英下?又岂出钟同、章纶下?盖公相时度势,有不当言者,有不必言者。当裕陵在卤,茂陵在储,拒父则卫辄,迎父则高宗,战不可,和不可,无一而可。为制卤地,此不当言也。裕陵既返,见济薨,成阝王病,天人攸归,非裕陵而谁?又非茂陵而谁?明率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于坟》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部散文集,记录了作者对西湖及其周边地区的深刻感悟和美好记忆。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历史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以下是对该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画家。他生于明熹宗天启三年(1623年),卒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祖籍江苏太仓。张岱自幼酷爱书画,尤其擅长山水画,他的画作以简洁明快、意境深远著称。同时,张岱也是一位杰出的文人,他的文学作品多以自然景物为题,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他对人生、历史的深刻感悟。

  2. 作品概述:《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于坟》是张岱晚年的作品,收录了他在明亡之后回到故乡西湖期间的所见所感。书中以西湖为背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描写和个人经历的回忆,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历史的感慨。在这部作品中,张岱运用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绘画相结合的文体,通过生动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古代杭州世界。全书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3. 主要内容:在《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于坟》中,张岱详细描述了他在西湖边的所见所闻。其中,最著名的篇章之一是“于少保公”的故事,讲述了于少保公因战功显赫而遭到不公正的冤屈,最终不幸身亡。在他受刑之日,天空阴沉,行人皆为之惋惜。而在他的夫人流山海关时,梦见于公,并请求她的眼光能让他的灵魂得以见天日。第二天,夫人失去了视力。书中还提到了奉天门火灾等历史事件,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变迁。

《西湖梦寻·卷四·西湖南路·于坟》不仅是张岱对个人经历的回忆,更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种深情缅怀和艺术再现。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