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闻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是以宴安日久诘戎兵,而听者忽忽;老成人丧语典形,而闻者嗤嗤。
拟连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的作者是谁?
A. 柳宗元
B. 李商隐
“拟连珠”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诗,全诗共四句,每两句为一组,分别写出了四个不同的场景或画面。
题目中的“拟连珠”是指这四句话之间有某种联系或者顺序关系。在《唐宋八大家文钞》中收录了这首作品的原文和注释:
- 拟连珠
- 二月春游好,花时醉复醒。
- 绿杨阴里尽,红杏雨声深。
- 好景难留客,青春不待人。
这四句诗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和时光易逝的主题。其中,“绿杨阴里尽”与“红杏雨声深”的景象形成对比,突出了春光短暂的特点。“好景难留客”,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难以
注解
《拟连珠》是明朝开国元勋刘基仿连珠文体而作,共六十八首。刘基的思想主要来源于孔、孟、荀、墨以及易学、名家、法家、兵家、老庄道家等,充分体现了“一代文宗”刘基“会通百家、兼容儒道”的为学风格与理论旨趣。明末竟陵文派创始人钟惺评曰:“居身涉世之理,用贤治人之道,与夫阴阳祸福、盛衰治乱无不具备于六十八首,寝食其中,有无穷受用处,公真教敷一时,泽被千古者也。”
《拟连珠》的“无穷受用处”就是注重实学、实效、实功,强调实践工夫。在“名实之辨”问题上,刘基主张以“形”、“实”证“声”、“名”,其实学思想的主要观点为:“观形于声,未必见形;求实于名,未必得实”,反对“声”、“名”等一般性的描述语言和理论,主张从“形”、“实”中获取关于事物本质性的认识。为此,他提出:“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意思是说,任何事物都有甘苦之分,只有尝试过才会知道;天下道路都有平坦坎坷之分,只有自己走过才会明白。这与毛泽东同志所说的“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一样,都阐述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