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禅宝塔

七级浮屠势壮哉,千年高枕古城隈。
丹甍碧瓦排云起,朱户雕栏倚汉开。
十里传闻金铎响,半天飞下玉龙来。
几回登览舒长啸,声逐清风落九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南禅宝塔》是明代冯善的作品,而非“妙光塔”。该塔坐落于无锡市南门外的运河东岸,是一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设于北宋雍熙年间,由邑人未承福捐资募建,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赐名“妙光”。元明两代屡有兴废,至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重建,后历经修缮。

冯善,字泽贤,号戒轩,生于明初的无锡。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不仅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还在教育领域有着显著的贡献。冯善在永乐年间考中了明朝的举人,并在宣德元年(1426年)被任命为无锡县学的训导,后来还调任到崇明望江教谕的位置上。

《南禅宝塔》作为冯善的作品,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这座七级八角型砖木结构的宝塔不仅是古无锡的地表建筑之一,而且也是一处重要的文化遗址。它高43.3米,雄伟壮观,矗立于地面之上,成为古代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南禅宝塔》不仅是冯善文学创作的结晶,也是对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和记录。通过阅读和了解这部文学作品,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代的社会风情、建筑艺术以及文人的生活和思想。冯善的《南禅宝塔》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它同时也是研究明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之一。通过对《南禅宝塔》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地把握明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发展脉络。

《南禅宝塔》是明代冯善创作的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作品。通过对它的研究和欣赏,不仅能领略到古代文人墨客的风采,还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