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亦名炉先生。
气味
甘、温、无毒。
主治
眼睛突然红肿。用炉甘石(火煅、尿淬)、风火消,等分为末。每次取少许,加清水化匀点眼。
各种翳膜。用炉甘石、青矾、朴硝,等分为末。每次取一小茶匙,化在开水中,等稍冷,即用以洗眼。一天洗三次。
一切目疾。用炉甘石半斤,加锉成小粒的黄连四两,放在瓦罐里,煮两沸。去掉黄连,单取炉甘石研末,加片脑二钱半。共研匀,贮存在小瓦罐中。每次用少许点眼。多次必有效。又方:煅炉甘石一钱,盆硝一钱,共研细。热水泡来洗眼。
目中诸症(视物如五轮八廓)。用炉甘石半斤,煅赤,研细;另取黄连四两,切片煎水浸泡炉甘石粉,澄清后,取粉晒干。用时,每次取这种炉甘石粉三分,加铅粉(二连水浸过后再炒)三分、雄黄粉一分、片脑半分,共研匀,点眼。很有效。
目暗昏花。用炉甘石(火煅,童便淬七次)、代赭石(火煅,醋淬七次)、铅丹(水飞过)各四两,共研细;另取蜂蜜半斤,在铜锅里炼去白沫,加入清水五、六碗,熬沸后,投入上述三种药粉,继续用文武火熬成一碗,滴水不散。倾入夹层纸中滤过,收存瓷缸中。随时取出点眼。
两眼烂边,迎风流泪。用炉甘石(火煅,童便淬七次)四两,放在地上出毒三日,研细后点眼。点前用椒汤洗目。临卧点三、四次,次晨,温茶洗去。又方:炉苦石(火煅)一斤,用黄连四两煎的水淬七次。研累炉甘石,加片脑少许,点眼。又方:炉甘石、石膏各一钱,海螵蛸三分,共研细,加少量片脑加麝香,点眼。又方:先用黄连一两煎水,加入童便半碗,再煎,又加入朴硝一两,再煎。另取炉甘石二两,火煅后放入先制的煎水中淬过。淬后又煅,煅后又淬,反复七次,研成细末。加蜜陀僧一两,共研后贮存,用时点眼。
耳流脓汁。用炉甘石、矾石各二钱,胭脂半钱,麝香少许,共研细,吹耳内。
牙齿稀疏。用炉甘石(煅过)、石膏,等分为末,每次用少许擦牙,忌用牙刷。日久,牙渐密。
下疳阴疮。用炉甘石(火煅、醋淬五次)一两、孩儿茶三钱,共研
本草纲目 · 石部 · 炉甘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本草纲目 · 石部 · 炉甘石》是一部古代中国的药物学著作,由明代李时珍所著。这部作品详细记载了炉甘石的药用价值和用法,对于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本草纲目 · 石部 · 炉甘石》中,炉甘石被描述为一种具有多种用途的药物。它主要用于治疗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等症状,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清热解毒作用。此外,炉甘石还被用于制作药膏、滴丸等外用制剂,以辅助治疗皮肤病、关节炎等疾病。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 · 石部 · 炉甘石》中对炉甘石的形态、产地、采集方法、炮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他认为炉甘石是一种珍贵的药材,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同时,李时珍还对炉甘石的成分进行了研究,认为它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
除了药物治疗外,李时珍还对炉甘石的制备工艺进行了探索。他详细介绍了炉甘石的采集、加工、研磨等一系列工艺流程,以确保炉甘石的品质和疗效。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后世的药物制备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草纲目 · 石部 · 炉甘石》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不仅记录了炉甘石的药用价值和应用方法,还对后世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医药学的丰富内涵和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