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草部 · 石蒜

释名
亦名乌蒜、老鸦蒜、蒜头草、婆婆酸、一枝煎、水麻。
气味
(根)辛、甘、温、有小毒。
主治
便毒诸疮。用石蒜捣烂涂搽。毒重者,把石蒜洗净,以生白洒煎服,汗出为好。
产肠脱下。用石蒜一把,加水三碗煎成一碗半,去渣,熏洗患处。
小儿惊风,一叫而绝。用麻线把手心脚心缠住,又在胁下缠一圈,然后以灯火照灼手足心。同时,用石蒜(晒干)、车前子,等分为末,水调匀贴手心。再在手足心、肩膀、眉心、鼻心等处以灯火照灼,可使病儿复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本草纲目》是一部由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编写的大型药物学著作,全书共16卷,约20余万字,记载了当时已知的动植物、矿物等数千种药物及其性能功效。其中,《本草纲目·草部·石蒜》是该书中的一篇关于石蒜类植物的部分。

石蒜是一种多年生水生或湿生草本植物,在中国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尤其在南方的湖泊和池塘中常见。它属于百合科石蒜属(Lycoris),与许多其他种类的百合不同的是,石蒜具有独特的鳞茎结构,并且其花朵通常为黄色。

《本草纲目》中的记载可能包括了石蒜的一些基本信息、药用价值以及使用方法等。由于李时珍是明代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本草纲目》一书在当时对中医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