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木部 · 阿魏

释名
阿虞、薰渠、哈昔尼。
气味
辛、平、无毒。
主治
疝疼痛(败精恶血,结在阴囊,并非一般的偏坠)用阿魏二两,裹在醋和荞麦面作成的饼中,火上煨熟;另用大槟榔二枚,钻孔,乳行填满,也裹在荞面中煨熟;另用硇砂末一钱,赤芍药一两,各药一起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饭前服,酒送下。
脾积结块,用鸡蛋五个、职权魏五分、黄蜡一两,同煎化,分十次空心服,水送下。诸物不忌,腹痛无妨。十日后大便下血即愈。
腹内一般痞块。用阿魏五钱、五灵脂(炒令烟尽)五钱,共研为末,调狗胆汁和成丸子,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唾液送下。忌羊肉醋面。
疟疾寒热。用阿魏、胭脂各一块、如豆大,研匀,调蒜膏敷虎口上。又方:用阿魏、丹砂各一两,共研为末,加米糊和成丸子,如皂角子大。每服一丸,空心服,参汤送下。
牙齿虫痛。用阿魏、臭黄,等分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绿豆在。每取一丸,棉裹纳入齿痛一侧的耳中,有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本草纲目·木部·阿魏》是明末医学家李时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之一。全书共五十二卷,分为十六部、八十二类、四十九种,详细记载了当时已知的药物1892种,其中植物药1046种,动物药375种,矿物药422种,方剂396首。

阿魏(学名:Ferula officinarum),为伞形科植物阿魏的干燥根茎,主要分布在我国山西、陕西、甘肃、四川等地。阿魏味辛、苦,性温;归脾、胃经;具有行气止痛、解毒消肿的功效;用于胸腹诸痛、瘀血肿痛、痈疽疮毒、跌打损伤等病症。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阿魏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认为它“主风寒湿痹、死肌、寒热结聚”。他详细地描述了阿魏的形态特征,将其与其他相似品种如芫菁等进行对比,并指出其与阿魏的异同之处。《本草纲目·木部·阿魏》还记录了阿魏的炮制方法、服用禁忌和注意事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