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逐妇二首 其二

屋头桑子红纂纂,一双饮啄桑阴暖。
绣颈斑斑相颉颃,此时不道恩情短。
春云淡荡生朝阴,尔雄聒聒啼高林。
岂意相呼即相逐,可怜同宿不同心。
嗟尔孤雌向何处,裴回□忍他枝去。
早识长情不见疑,托巢栖傍朝阳树。
桑叶阴阴日当午,桑下声声鸠逐妇。
喜即相呼怒即离,轻薄恩情付晴雨。
恨尔不见双鸳鸯,一双头白在回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鸠逐妇二首 其二》是明朝诗人胡奎的作品。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表达,展现了鸟类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背后的情感纠葛。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诗歌原文:屋头桑子红纂纂,一双饮啄桑阴煖。绣颈斑斑相颉颃,此时不道恩情短。春云淡荡生朝阴,尔雄聒聒啼高林。岂意相呼即相逐,可怜同宿不同心。嗟尔孤雌向何处,裴回忍他枝去。早识长情不见疑,托巢栖傍朝阳树。

  2. 诗歌赏析:胡奎在诗中通过对鸟鸣声、颜色以及行为动作的细腻描绘,生动地刻画了一对鸟儿之间的互动与关系。”屋头桑子红纂纂”形容鸟儿栖息的位置,而”绣颈斑斑相颉颃”则描绘了它们相互嬉戏的情景。诗中的“此时不道恩情短”表达了鸟儿间深厚的感情,而“早识长情不见疑”则揭示了诗人对自然界生物间情感的理解和同情。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象的美感,也传达了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和人文关怀。

  3. 创作背景:《鸠逐妇二首·其二》的创作背景同样具有文学意义。胡奎生活在一个文人荟萃、思想活跃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多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他的个人经历也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色彩和深度。作为明代的诗人,胡奎的作品常常反映出他对生活、自然以及人类情感的深刻感悟。

《鸠逐妇二首 其二》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受,也反映了其对人类社会情感的深刻理解和同情。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其对自然美的描绘以及对人性深层次的探讨和展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