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灵师兮海之浒,来无从兮去无所。
溥神功兮被下土,四民阜兮永安堵。
霖雨歌七首 其七
介绍
“霖雨歌七首 其七”是明代著名文学家顾璘的一首七言古诗,全文如下:招灵师兮海之浒,来无从兮去无所。溥神功兮被下土,四民阜兮永安堵。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作者及其背景:
作者介绍:顾璘(1496年—1557年),字子升,号青溪居士,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官至南京吏部尚书。顾氏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尤以诗歌成就显著,被誉为“明一代诗史”。他的诗作多反映了明代社会现实,尤其是对民间疾苦的关注,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诗歌原文:
招灵师兮海之浒,来无从兮去无所。
溥神功兮被下土,四民阜兮永安堵。内容赏析:这首诗是顾璘对于天下太平景象的一种理想化描绘。首句“招灵师兮海之浒,来无从兮去无所”,表达了诗人对于神仙降临人间、带来安宁的美好愿景。然而,接下来的两句“溥神功兮被下土,四民阜兮永安堵”,则是对这一愿景实现后的现实描绘。这里“溥神功”指的是广大的神力,通过神灵的庇佑,使得普通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而“四民阜”(即农业兴旺、商业繁荣、手工业发达、矿业兴盛)则是指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发展与繁荣。顾璘通过这首诗展现了他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以及对于民众福祉的关注。
艺术手法:顾璘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比喻的手法,如用“招灵师”象征着神明的降临,用“海之浒”代表广阔的地域,用“溥神功”表达广泛的影响力,这些意象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其具有更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历史价值:顾璘的《霖雨歌》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研究明代社会历史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明代社会的经济状况、人民生活以及当时文人的思想观念,从而对明代的历史有更全面的认识。
通过这首诗不仅能感受到顾璘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也能体会到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这首诗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历史的见证,是明代社会风貌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