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感兴六首其二

秦皇肆吞噬,王白亦雄哉。
汉祖仗黄钺,韩彭后先来。
仁暴虽异趋,戡定各奇才。
悠悠千载下,文胜武略颓。
貔貅百万辈,孰是长城材。
虎卧不脱爪,天行不废雷。
干羽格有苗,兹运久未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辛亥感兴六首·其二》是明朝著名诗人顾清的作品。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历史感悟和精湛的艺术造诣,展现了顾清作为明代杰出诗人的风貌。下面,将对这首诗的内容、背景、艺术特色等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顾清(约公元1487年至1564年),字远公,号青萝居士,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明弘治进士,授编修。
  • 正德初(公元1506年),顾清因不附刘瑾而外放南兵部员外郎,后瑾诛,累升至礼部员外郎。
  1. 诗歌原文
    秦皇肆吞噬,王白亦雄哉。
    汉祖仗黄钺,韩彭后先来。
    仁暴虽异趋,戡定各奇才。
    悠悠千载下,文胜武略颓。
    貔貅百万师,虎豹九关开。

  2. 诗歌翻译与赏析

  • 原文翻译:秦始皇吞并六国,汉武帝也显示出雄壮气魄。
  • 赏析:诗中通过对比秦皇和汉祖的军事行动,展示了两位帝王的雄才大略和不同治国策略。顾清通过“文胜武略颓”表达了对武力治国局限性的深刻认识,认为即使在千载之下,武力仍难以完全取代文化和政治智慧。
  • 创作手法:整首诗采用了历史对照的方法,通过对古代帝王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历史兴衰、文化政治的独特见解。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辛亥感兴六首·其二》中大量使用了象征性意象,如“貔貅百师”(指勇猛的军队)和“虎豹九关”(暗示坚固的防御)等,这些意象丰富了诗的内涵,使读者能够深入思考历史的深远意义。
  • 语言风格:顾清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力度,诗句流畅自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 思想内涵:此诗不仅是对历史的描述,更是对后世的一种警示,强调文化的传承和治国之道的重要性。

《辛亥感兴六首·其二》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顾清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个人情感的表达,还体现了明代诗人在文学创作上的独到见解和卓越成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