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板嶂

一屏浑铁自天成,倒影清波月正明。
三十六峰秋色里,幔亭高处独吹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铁板嶂》并非文学作品,而是明代黄毓祺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深沉的意蕴,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深刻理解和内心情感的表达。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这首作品:

  1. 作者生平:黄毓祺是明末抗清义士,字介之,号大愚,南直隶常州府江阴县人。天启间贡生。明亡后,参加江阴抗清守城战乱,后来投笔从戎,参与了多场战争。他的一生充满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诗作中的“丹山碧水”、“独黑何傲岸”等意象可能正是他对那段历史的感慨与反思。

  2. 诗歌赏析:黄毓祺的《铁板嶂》中,“丹山碧水中,独黑何傲岸。石丈倘参禅,居然是铁汉。”这几句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观图。诗中的“丹山碧水”形象地勾勒出了山峰的颜色与水域的清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独黑何傲岸”则通过颜色的变化传达出山峰的坚韧与高耸入云。“石丈倘参禅,居然是铁汉”则展现了岩石的坚硬与沉稳,如同参透了禅理的智者,给人以震撼和敬畏之感。

  3. 历史背景:明朝末年,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黄毓祺生活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他的诗作中蕴含着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英雄主义的体现。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敏感捕捉以及对个人信仰与理想的追求。

黄毓祺的《铁板嶂》不仅是一首艺术上成就较高的诗歌,更是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情境和个人精神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