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二首 其二

策倦疑无路,低松暂可凭。
老僧远招手,更上最高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千山二首·其二》是明代著名诗僧释函可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及其相关背景和影响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 策倦疑无路,低松暂可凭。
  • 老僧远招手,更上最高层。
  • 天与空岩养病身,衲衣无复惹红尘。
  • 故山久已荆榛遍,谁料桃源却在秦。
  • 策倦疑无路,低松暂可凭。
  • 老僧远招手,更上最高层。
  1. 诗人介绍
  • 释函可,字祖心,号剩人,广东博罗人。他是明朝末年的著名诗僧,被尊称为“明末四大诗僧”之一。他的生平事迹显示,释函可是一位学识渊博且才华横溢的僧人,其作品多反映出他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以及禅宗思想的独到见解。
  1. 诗歌赏析
  • 自然描写:释函可在《千山二首·其二》中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神秘的山林图景。他以“天与空岩养病身,衲衣无复惹红尘”来表现自己远离尘世、寄情山水的生活态度。这里的“天与”和“空岩”不仅指自然景观,也隐喻着超然脱俗的精神追求。
  • 禅宗哲理:诗中的“故山久已荆榛遍,谁料桃源却在秦”体现了禅宗中常见的对现实与理想之间差距的思考。尽管现实环境已经荒芜,但诗人依然能在其中发现美好,如同“桃花源”一样的存在。这种对于理想与现实的探索,展现了释函可作为禅宗大师的深邃思想。
  1. 文学影响
  • 禅意表达:释函可的诗歌常常富含禅意,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传达禅宗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千山二首·其二》正是这样一首融合了禅宗美学与自然意象的佳作,它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艺术修养,也让读者能够在静谧的自然中感受到心灵的净化。
  • 文人雅集:此诗在明清时期广为流传,成为许多文人雅集吟咏的对象。它在文化史上的地位不仅体现在艺术价值上,还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对于自然美和精神寄托的追求。

释函可的《千山二首·其二》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关于禅意与自然的对话,一种生活哲学的体现。通过对这首作品的深入解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释函可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成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