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归普陀

担簦北海客蹉跎,鼓枻南溟放浩歌。
厌俗懒于谭小品,待时偏拟泛长波。
钟鸣晓日开香积,雨过春池长芰荷。
到此最堪称大隐,且将瓢笠挂藤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春日归普陀》并非文学作品,而是明代诗人释如泉的作品。以下是对该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释如泉,字白华,是明代著名的佛教学者和诗僧。他与释正升同为南海的隐士,并共同撰写了这首名为《春日归普陀》的诗歌。
  2. 诗歌原文:释如泉在《春日归普陀·担簦北海客蹉跎》中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佛教修行的向往。诗中写道:“担簦北海客蹉跎,鼓枻南溟放浩歌。厌俗懒于谭小品,待时偏拟泛长波。”这表明他是一位行走于尘世与佛理之间的僧人。
  3. 诗歌赏析:该诗通过描绘清晨钟声、晨曦中的香积寺以及雨后的春池等景象,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感悟和对禅宗修行的理解。诗中“到此最称大隐”一句,表达了诗人希望找到一个远离尘嚣、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隐居之地的愿望。
  4. 文化价值:作为释如泉的作品,《春日归普陀》不仅是对个人生活哲学的表达,也是对佛教文化的一种传播和继承。《重修普陀山志》将其收录,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这种文学形式的认可和重视。

《春日归普陀》是释如泉的一首重要作品,它不仅体现了释如泉的个人情感和思想,也反映了明代佛教文化的特点。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及其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