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白云寺阁

偶游荒寺将穷处,一阁高深出自然。
村鸟不飞红树外,行人半在绿溪边。
寒通远里无非旭,冬满平畴但有烟。
欲豁南来山水目,此中风物不须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白云寺阁》是明代诗人谭元春创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诗歌原文及注释
  • 原文:《登白云寺阁·偶游荒寺将穷处,一阁高深出自然。村鸟不飞红树外,行人半在绿溪边。寒通远里无非旭,冬满平畴但有烟。**
  • 注释:这首诗描绘了登白云寺阁时所见的自然景观,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旅行中孤独感的体验。
  1. 作者介绍
  • 谭元春:明代著名诗人,其诗作多反映个人情感与对自然景色的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 诗歌鉴赏
  • 意象与意境:诗歌中的“村鸟”、“绿溪”等元素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意象,使人仿佛置身于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自然之中。
  • 情感表达: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情感体验,同时也表达了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对人生旅途的感慨。
  1. 文化与历史背景
  • 地理位置:白云寺阁位于蛇山高观山山顶,海拔75.5米,距离黄鹤楼东约274米处。这里不仅是观赏楼(黄鹤楼)、山(蛇山)、江(长江)的极佳景点,同时也是观赏三镇云彩的最佳地点。
  • 历史渊源:白云阁历史悠久,曾被称为南楼,其名称可追溯至公元4世纪的东晋时期。历史上白云阁曾是南楼的别称,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登白云寺阁》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文学作品,更是谭元春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的体现。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文化价值,成为明代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