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雏天上两雏随,趁逐朝阳老凤飞。
回首故山双血泪,秋风吹断孟家机。
挽同寅罗太史允升母其父国学助教二弟新科举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同寅罗太史允升母其父国学助教二弟新科举人》是明代诗人苏葵创作的古诗。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对友人罗允升及其家族成员的深切哀悼,也体现了作者对传统价值观和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文是表达哀思和缅怀的重要方式。
苏葵(1496年-1552年),字伯诚,号小山,又号青莲居士,是明代广东顺德人。成化二十三年,他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弘治年间,他升任翰林编修,后来被调任为江西提学佥事。在此期间,他的正直品质和不畏权贵的精神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然而,他在任职期间曾因太监董让的陷害而一度面临刑罚。最终,在众多士子的声援下,他的冤屈得以昭雪。
苏葵的文学作品数量庞大,共有672篇诗文流传下来。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学造诣,还反映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见解。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尊崇以及对道德规范的追求。这种精神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挽同寅罗太史允升母其父国学助教二弟新科举人》。此诗表达了苏葵对好友罗允升家庭悲剧的同情与哀悼。诗中的“一雏天上两雏随,趁逐朝阳老凤飞”描绘了一幅家族成员共同追求光明未来的图景。而“回首故山双血泪,秋风吹断孟家机”则透露出作者对失去亲情的痛苦和不舍。
苏葵的这首诗不仅仅是对罗允升家庭的哀悼,更是对其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赞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家族荣誉和社会责任是核心价值观之一。苏葵通过对罗家遭遇的同情,展现了他对这一价值观的认同和支持。这种对家族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正是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仁爱”和“忠诚”精神的体现。
《挽同寅罗太史允升母其父国学助教二弟新科举人》不仅是苏葵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其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价值观的体现。通过这首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社会背景以及他们的文化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