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人敝庐不馀粟,楼有古书数千轴。
宝之不啻西昆玉,紫缥青缃互装束。
六月六日庭中暴,常恐蝉蠹生腰腹。
何知黩鼠能穿椟,窜身文字恣颠覆。
神图圣牒蒙污渎,恨不移檄磔其肉。
三岁狸奴手所蓄,食至相呼蒙顾育。
迩者朝出暮不复,乳雌雏雀潜遭毒。
聱聱白昼声来酷,静卧檐头爪牙缩。
彼诚何幸汝何辱,欲诉神明正威福。
呜呼人世爱憎多隐伏,不敢高歌防忌触。
狸奴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狸奴行》是明代罗洪先的一首杂言古诗,创作于山人敝庐中。以下是对该作品的详细介绍:
- 作者背景:罗洪先是明代著名的地理制图学家和学者。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成就闻名于世,特别是在方志学方面有着重要贡献。他的学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地理制图学上,也涵盖了历史、文学等多个领域,显示了他多才多艺的才华。
- 作品原文:诗中描述了罗洪先的藏书楼,“山人敝庐不馀粟,楼有古书数千轴”,表达了他对古籍的珍爱与尊重。同时,诗中还描绘了夏日蝉蠹的情景,以及因鼠害而受损的珍贵文献,这些细节展现了当时文人对于书籍保护的艰辛与无奈。
- 艺术特色:罗洪先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通过生动的描写传达了对古籍和文化传承的深厚情感。诗句如“六月六日庭中暴,常恐蝉蠹生腰腹”等,形象地描绘了古籍受虫蛀损害的场景,体现了作者对文化遗产的担忧与爱护。
- 历史意义:《狸奴行》不仅是罗洪先个人文化成就的象征,也是明代文人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的缩影。诗中流露出的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罗洪先的其他作品,例如《海丰县志序》和《念庵集》,也同样展示了他对地方志研究和文学创作的深厚兴趣和卓越才能。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明代的文化景观,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狸奴行》不仅是罗洪先诗歌创作的佳作,更是明代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欣赏到罗洪先精湛的艺术技巧,还能深刻理解那个时代文人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视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