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刘凤西太平节推

封疆直接秣陵关,尊酒常怀采石湾。
词客留家知郡美,讼人空狱羡官闲。
蛾眉月满秋临水,牛渚烟消晓见山。
况是上皇膏泽地,科徭应未扰民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刘凤西太平节推》是明代著名文学家罗洪先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人的情感生活。下面将进行具体介绍:

  1. 诗歌原文
    封疆直接秣陵关,尊酒常怀采石湾。
    词客留家知郡美,讼人空狱羡官闲。
    蛾眉月满秋临水,牛渚烟消晓见山。
    况是上皇膏泽地,科徭应未扰民间。

  2. 诗歌注释

  • 封疆:指国家的边界。
  • 秣陵:南京古称,此处指南京地区。
  • 尊酒:指美酒,常用来比喻恩惠或情谊。
  • 采石:地名,在今江苏南京市东郊。
  • 蛾眉:这里可能指的是月亮的形态,蛾眉月通常形容月牙形状如蛾的眉毛。
  • 牛渚:在安徽马鞍山市西南长江中,即采石矶。
  1. 诗歌赏析
  • 诗中的“封疆直接秣陵关”,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边疆安定的关注,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大政的关心。
  • “尊酒常怀采石湾”则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通过回忆共同的美好时光,抒发了对友情的珍视。
  • “词客留家知郡美,讼人空狱羡官闲”描绘了一幅理想的官场景象,词人虽在家乡,但能感受到官员们的清正廉洁。
  • “蛾眉月满秋临水,牛渚烟消晓见山”用优美的自然景观作为背景,增添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 “况是上皇膏泽地,科徭应未扰民间”反映了诗人对地方治理的期望,希望统治者能够体恤百姓,避免苛政。
  1. 创作背景
    罗洪先生活在明朝中晚期,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由于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很多文人都在关注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及民生问题。罗洪先作为一位著名的方志学者和翰林院修撰,他的作品往往反映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声。

《寄刘凤西太平节推》不仅是罗洪先个人文学成就的象征,也是明代文人社会生活和心理状态的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他们对国家、社会的看法。同时,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也为现代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思考角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