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原山三叠前韵

久欲逃禅机不逢,葛藤满地竟谁从。
未知临济因何棒,那用罗㬋第二钟。
溪上草深逢雨霁,岩头花落报春慵。
暂来忽去频年事,舌在休疑学老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青原山三叠前韵》是明嘉靖八年(1529年)己丑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迁左春坊赞善的江西吉水人罗洪先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心情。以下将简要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庵,明代著名学者和文学家。他是明代科举制度下的佼佼者,不仅在学术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还曾担任翰林院修撰、左春坊赞善等官职。他的文学生涯中,创作了大量诗歌作品,其中《青原山三叠前韵》便是其代表作之一,展示了他深邃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2. 诗歌原文及译文:诗的原文如下:“久欲逃禅机不逢,葛藤满地竟谁从。未知临济因何棒,那用罗㬋第二钟。溪上草深逢雨霁,岩头花落报春慵。暂来忽去频年事,舌在休疑学老龙。”这首诗以青原山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复杂性和人生的无奈感怀。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与内心的抒发,揭示了作者对生活哲理的思考与领悟。

  3. 作品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颇具深意。罗洪先作为明代的杰出人物,其一生充满了政治上的波折和思想上的挣扎。《青原山三叠前韵》的创作,或许与他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境遇的反思,展现了他在逆境中的坚持与豁达。诗中的“葛藤”象征着生活中的纠缠和困扰,而“临济”则可能暗指某种禅宗思想或哲理,反映了诗人对于生命真谛的探索。

  4. 文学鉴赏:《青原山三叠前韵》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明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这首诗通过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诗中的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境美,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他的哲学思考。

《青原山三叠前韵》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哲学的思考。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传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