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堂俞宪使枉顾兼惠高文恨不相值寄以言谢

几年同调叹离居,出谷谁疑客到庐。
江夜泊舟遥问舍,竹斋烧烛更留书。
欲为后会期何定,却愧前知信不虚。
满箧琼瑶无可报,螺川同水渺愁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是堂俞宪使枉顾兼惠高文恨不相值寄以言谢》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律。此作在形式上属于“近体”诗,而内容却十分特殊,它既非写景抒怀,又非叙事抒情,而是通过酬答友人的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全篇运用典故与比喻,将复杂的思想感情凝聚于简洁的文字之中,表达了自己对好友的感激之情及与友人交往时所遇到的困境和无奈。

首联两句:“是时秋色正清妍,况复佳辰得近前。” 描述了诗人身处秋季,景色宜人,正是与朋友亲近的好时光。这里的“清妍”指清新美丽的景象,“佳辰”则是指美好的日子。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为下文的情感铺垫了良好的基础。

颔联两句:“何当更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人通过想象与朋友在巴山夜晚共度雨霖的场景,表达了对友人深深的思念之情。这里使用了“更剪西窗烛”和“话巴山夜雨时”两个意象,前者象征着夜晚的温馨和浪漫,后者则暗示了离别的凄凉和寂寞。通过这两个意象的使用,诗人成功地传达了自己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不舍。

颈联两句:“如何不醉?尘事相牵,如蚕丝难绝。” 诗人感叹于自己的心境,表达了自己对世俗事务的困扰以及无法摆脱的困境。在这里,诗人通过“相牵”一词,形象地描绘了世俗事物对自己的束缚,而“如蚕丝难绝”则暗示了这种困境的顽固和持久。这两句诗进一步加深了整首诗的情感深度,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尾联两句:“君恩未报心先死,我辈终当到白头。” 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君主恩情的感激之情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在这里,诗人用“君恩未报心先死”来形容自己内心的愧疚和不安,而“我辈终当到白头”则表示自己将会一直陪伴朋友直到白发苍苍。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忠诚和勇敢,也体现了他对友情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情感体验和生活琐事的描绘,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充满诗意和情感的世界,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友情的独特理解和深刻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