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小犹能满万家,山耕溪钓足生涯。
倦来不暇听更鼓,睡觉东窗月已斜。
次萍乡
介绍
《次萍乡》是明代罗钦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宝库中,诗歌作为其中璀璨的明珠,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和传颂。《次萍乡》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罗钦顺对生活细节的观察,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与人生感悟。以下将详细探讨这首诗:
作者简介:罗钦顺(1460-1587)是一位明代江西泰和人,字允升,号整庵。他于弘治六年中举进士,后授职于编修、南京国子监司业等职。因直言进谏得罪权贵刘瑾被革职为民,后经皇帝复位而再度任用,并累升至吏部尚书。罗钦顺虽曾与张璁、桂萼同朝,但他选择辞官归隐,潜心性理之学。他的一生虽然波折不断,但却留下了许多影响深远的作品,如《困知记》、《整庵存稿》。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儒学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尤其是他在晚年所倡导的“废一不可”的思想,更是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作原文:《次萍乡》原文如下:“邑小犹能满万家,山耕溪钓足生涯。倦来不暇听更鼓,睡觉东窗月已斜。”这首七言绝句简洁地描绘了作者居住的地理位置及其生活方式。首句中的“邑小仍能满万家”透露出尽管地理环境不大,但仍能够容纳众多的居民。第二句“山耕溪钓足生涯”进一步展现了当地人以山为田,以水为钓的方式,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第三句“倦来不暇听更鼓”表达了一种宁静的田园生活状态,人们已经疲惫至极,不再去关心外面的更替和时间流逝。最后一句“睡觉东窗月已斜”则营造了一种温馨宁静的夜晚氛围,月光斜照东窗,让人不禁沉醉于这宁静而美丽的自然景致中。
诗意赏析: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罗钦顺对于简朴生活的赞美以及对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次萍乡》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它更深层次地反映了明代社会的某些特征,如经济自给自足、农耕文化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种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使得《次萍乡》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罗钦顺的《次萍乡》不仅是一首表达田园风光和宁静生活的诗作,更是一个时代文化和社会风貌的真实写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明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欣赏古代诗歌的魅力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