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答守庵叔父 其二

官寺原因地势高,宦情常苦送迎劳。
何如伴赏东林竹,笑把银黄等一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答守庵叔父》是明代文学家罗钦顺的作品。该诗作于明弘治六年(1493年),诗人当时为编修、南京国子监司业,因忤权臣刘瑾而被贬至地方任上卿寺的长官。在这首诗中,罗钦顺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感慨和内心的苦闷。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罗钦顺,字允升,号整庵,江西泰和人。他在明朝中期的政治舞台上活跃了数十年,曾官至吏部尚书。他的一生经历了从仕途到归隐的转变,晚年潜心性理之学,认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是学问的根本。罗钦顺的诗歌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清新的意境、严谨的格律而著称,被誉为“有明一代词林冠冕”。其代表作之一《次韵呈守庵叔父》便是他这一时期创作的重要作品。

  2. 诗作原文

官寺原因地势高,宦情常苦送迎劳。何如伴赏东林竹,笑把银黄等一毫。

  1. 诗作鉴赏
  • 官寺的原因与地势高远:首句“官寺原因地势高”描绘了守庵叔父所在之地的地理环境,暗示着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感。这种描述不仅反映了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 宦情的苦楚与送迎的劳累:“宦情常苦送迎劳”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于官场生活的矛盾感受。他既体会到了官场的艰辛,又感受到了人情世故的冷暖,这种双重的情感体验构成了诗作的核心主题。
  • 东林竹下的乐趣:“何如伴赏东林竹”则是诗人心中理想的境界。东林寺是文人雅士向往的地方,而竹子则是文人墨客常用的意象。这里的竹子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物,更象征着诗人所追求的高洁品质和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通过对比官寺的繁华与东林竹下的宁静,诗人表达了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
  • “笑把银黄等一毫”的巧妙运用:这句中的“银黄”指代的是菊花,而“等一毫”则意味着微末至极,用来形容菊花虽小却能在秋天傲然绽放,暗喻着诗人虽然身处官场却依然保持着清高的品格。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是对诗人自身境遇的隐喻。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成功地将个人的内心世界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使整首诗充满了丰富的层次和深邃的含义。
  1. 诗作背景
    《次韵呈守庵叔父》的创作背景是罗钦顺因忤权臣刘瑾被贬至地方任上卿寺长官的经历。这一事件不仅是诗人政治生涯中的一次重大挫折,也对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诗作中,罗钦顺借古喻今,通过描绘官场生活的艰辛和对自然美景的向往,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真谛的探索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这种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使得这首诗成为了明代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通过对《次韵呈守庵叔父》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罗钦顺作为文人的才情和抱负,也体现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这首诗不仅是明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