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前屋后双龙水,岸岸青苔送急流。
应恨早年无眼力,颇于中道识源头。
高人会肯传琴谱,稚子何须理钓钩。
便把脚跟牢扎定,芳名从此合多收。
观澜为曾峻术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观澜为曾峻术赋》是明代文学家罗钦顺创作的一首古诗词。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作者背景:罗钦顺,字允升,号整庵,江西泰和人,明弘治六年进士。他早年笃信佛教,后来因政治原因被废黜而归隐。在家居二十年期间,潜心研究性理之学。他的文学成就包括《困知记》《整庵存稿》等作品,其中不乏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观澜为曾峻术赋》便是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之一。
诗歌内容:《观澜为曾峻术赋》以描绘门前屋后的双龙水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对曾峻术早年间缺乏远见卓识的批评与惋惜。诗中“高人会肯传琴谱,稚子何须理钓钩”揭示了不同社会阶层应有的角色定位,以及对于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思考。最后两句“便把脚跟牢札定,芳名从此合多𭣣”,则寄寓了诗人对于个人坚持原则、追求高洁品格的期望。
艺术特色:罗钦顺的《观澜为曾峻术赋》不仅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更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诗中的意象丰富而生动,如门前屋后的双龙水、岸岸青苔送急流等,通过具体的自然景物描绘出一种深远的意境,使读者能够在静谧的画面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同时,诗人通过对曾峻术的批评和自我反思,传达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认识,使得整首诗不仅是一次艺术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罗钦顺的《观澜为曾峻术赋》不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更是对后世读者的一种启示。它提醒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应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