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封编修吴公

忆过吴门趋拜日,秀眉盈寸烱双瞳。
承恩已带冰衔贵,爱客频催玉觯空。
千里书来惊伏枕,一朝仙去讶乘风。
天平山畔人多少,细挹甘泉思不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挽封编修吴公》是一首描绘明朝时期文人罗钦顺对好友兼编修吴公的悼念之作。下面将介绍该文学作品:

  1. 作者背景:罗钦顺,字允升,号整庵,生于明江西泰和的一个书香门第中,他于弘治六年考中进士。罗钦顺在仕途上曾一度受到重用,担任过南京国子监司业等职,但因直言不讳得罪了刘瑾而被贬官。后来在刘瑾被诛后,罗钦顺得以复职,并逐步升至吏部尚书之高位。他的一生经历了起落,最终选择辞归故里,潜心研究性理之学。

  2. 诗歌原文:《挽封编修吴公》的原文充满了对逝者的深情追忆和对其一生贡献的赞美。诗中描述了与吴公在吴门(今苏州)相遇的情景,以及他对吴公的尊敬之情。同时,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吴公仙逝的震惊和哀悼。此外,诗中的意境深远,如“天平山畔人多少”,暗示了吴公生前的声望及影响力。

  3. 文学价值:《挽封编修吴公》不仅是罗钦顺的个人情感表达,也是明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诗歌的形式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文人之间的交往以及对逝去朋友的怀念。这首诗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表现力,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作之一。

罗钦顺的《挽封编修吴公》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切的怀念之情,也体现了其文学造诣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这首诗作为明代文学遗产的一部分,对于研究和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具有重要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