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八日附黄圭梦

两仪会得真铅汞,勘破阴阳妙物机。
明月满天秋似水,东风一树柳如丝。
万家赤子庭中泣,半夜青云枕畔飞。
雷电若惊龙便起,大施霖雨洗疮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初八日附黄圭梦》是明代罗伦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在这首诗中,罗伦通过精妙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传达了他对自然界的深刻感受和对人间疾苦的同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诗歌原文
    两仪会得真铅汞,勘破阴阳妙物机。
    明月满天秋似水,东风一树柳如丝。
    万家赤子庭中泣,半夜青云枕畔飞。
    雷电若惊龙便起,大施霖雨洗疮痍。
  2. 作者介绍:罗伦(1431—1478),字应魁,又号一峰先生,明代江西永丰人。罗伦家贫好学,成化二年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后因抗疏论李贤起复被落职,谪泉州市舶司提举。后复官南京,以疾辞归。隐于金牛山,专研经学,开门教授,从学者甚众。嘉靖初追赠左春坊谕德,谥文毅。
  3. 主题分析
  •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宇宙万物的感悟,以及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 诗中的“两仪”指的是天地间阴阳二气,“真铅汞”则是道家炼丹术中的概念,暗示着天地间的阴阳变化与和谐。诗人通过这种抽象的哲学思考,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
  • 诗中“明月满天秋似水”和“东风一树柳如丝”等描绘,体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 “万家赤子庭中泣”和“半夜青云枕畔飞”则展现了诗人对于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关注。诗人通过对这些场景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 “雷电若惊龙便起,大施霖雨洗疮痍”这句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景象,也寓意着诗人希望借助自然的力量来改变社会现实,为百姓带来福祉。
  1. 艺术特色
  • 意象鲜明:罗伦在这首诗中使用了许多鲜明的意象,如明月、秋水、东风、柳丝等,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 语言优美:罗伦的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无论是描绘自然景象还是表达情感,都显得十分优美。他的这种语言风格,使得整首诗充满了音乐美。
  • 结构严谨:整首诗的结构十分严谨,每一联都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使得整首诗既有层次感又有整体感。
  1. 历史背景:《初八日附黄圭梦》创作于明代,这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代。诗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这首诗,既反映了他个人的思想感情,也可能蕴含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初八日附黄圭梦》不仅是罗伦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值得读者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