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天光霁动千山,回首英灵见二难。
铁鹤夜留玄露饮,金童朝煮白云餐。
笔头澜涌文翻水,镜里春回酒上颜。
谁在青霄望牛斗,可教长剑倚虚寒。
来贤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来贤堂》是明代诗人罗伦的作品,这首诗不仅展示了罗伦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当时的文人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
作者介绍:罗伦(1431—1478),字应魁,后改字彝正,自号一峰先生。他出生于江西永丰,家贫而好学,于成化二年中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然而,因抗疏论李贤起复一事,罗伦被落职,并谪泉州市舶司提举。次年复官,又迁南京任职。他的一生虽然历经坎坷,但其文学才华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诗歌原文:《来贤堂》的原文如下:晓天光霁动千山,回首英灵见二难。铁鹤夜留玄露饮,金童朝煮白云餐。笔头澜涌文翻水,镜里春回酒上颜。谁在青霄望牛斗,可教长剑倚虚寒。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邃的思想,展现了罗伦深邃的文学造诣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诗作赏析: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晓天光霁动千山”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壮美的自然画面,而“回首英灵见二难”则暗示了诗人对英雄人物的怀念与敬仰。“铁鹤夜留玄露饮,金童朝煮白云餐”则通过神话传说中神仙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此外,诗中的“笔头澜涌文翻水”和“镜里春回酒上颜”等意象,也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罗伦的《来贤堂》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篇蕴含着深刻哲理和丰富情感的文化瑰宝。它不仅展现了罗伦作为一位杰出文人的艺术成就,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