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林缉熙访六一公于西阳宫宫有泷冈阡表 其二

西倾一极论今雨,颍上方归思欲离。
古树碧圆山欲断,小窗虚白月先知。
沧江已老三秋鬓,太古风清万国秕。
暮雨无言翁仲泣,淡烟芳草对残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林缉熙访六一公于西阳宫宫有泷冈阡表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一首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二月,时作者任端明殿学士,同知礼部贡举。苏辙与苏轼、苏洵、苏嘉禾并称“三苏”,在北宋文学史上,与父苏洵、弟苏軾齐名,为“一门三贤”。

全诗如下:

和林缉熙访六一公于西阳宫宫有泷冈阡表二首
元丰元年四月十三日,予从章子平叔至建昌军,遇雨,遂造郡当涂县尉张君之馆。既饭,问:“郡城何所有?”曰:“无他巨丽也,然有山如屏,临江如带。”予问其详,因具道:“此所谓‘西阳’也,盖古之西陵者也。自唐以来,皆谓之西阳山,而不知其实乃此也。按旧志,其上多陂湖,而近城又得西山之阴,故其形胜如此。”因命顾仆者索纸笔。

余欲作记,顾仆曰:“未也。”予曰:“子安能为之?”顾仆不能答。余固请之,顾仆曰:“公不欲书,吾宁不为也。”余乃独取笔,且思且作,顾仆方以指画其壁,且曰:“此非徒记也,将明太守之政绩,传之于后,使夫后人得而读焉。”余大悦。

既食,复问所上事。张君曰:“此吾郡之山川草木风土之类,不可不书。”余曰:“诺。”于是详述其山川之高下远近,风土之温凉燥湿,草木之生荣消歇。

张君曰:“某虽不及公才识,然于郡中山川草木风土,亦知之矣。某尝游其中,见夫山川之大观,草木之多品,风土之殊俗,未尝不心乐而口诵之也。今兹幸得从公游,甚慰吾人。”

既归,则以所闻于郡中者,具陈于朝。朝廷以其言为然,遂召公为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于是乎始治其职。

元豐二年九月十五日,予过维扬,谒见太守朱君。是时,公已致仕家居。朱君问予:“维扬何时来,与公同否?”予应之曰:“某年十八,始来维扬,时公尚在。今已二十三年矣。”朱君曰:“然则今日来,非也。公昔年谓我曰:‘汝后必至吾门。’今果至矣!向吾问及维扬山水之胜,公欣然曰:‘吾昔游维扬,未尝不乐而忘返。’”

予问:“维扬之美,有何以异于天下?”朱君曰:“维扬之山,皆峭拔穹崇,上干云霄,下截水濑。其土宜稻宜木棉,民物繁伙。其人率勤力而好义,辟田畴,树桑麻。蚕绩丝絮之外,织纤微之器,无不精工尽善。凡百用度,莫不率意适欲。其俗好文采雕绘,尤工刻镂,若犀、若玉,若碧、若宝,莫不精工。而纸札、笔墨、丹青、丝粟之饰,亦岁进贡羡献之物。其人好礼喜财,凡有求于人者,则出金玉珍玩之属。至于婚姻丧葬之礼,尤有加于世俗。其嫁娶也,车马被服,必择其尤者;其送丧也,则多藏冥器;其葬也,则必为像设佛祠。每岁春秋之间,则举族修洁,享祀天地、祖宗、尊长、宾友。凡此之类,可谓盛矣!”

予尝叹维扬之山、维扬之民、维扬之俗皆天下第一。今承天顺人,实惟公一人。然吾辈岂独私公哉?将以传后世子孙。公诚以为可继者,则公之子孙,宜有继者矣。

余以所到山川风土之美,备得闻于郡中人,而郡中之人亦皆能言之。故特录于此。

元丰三年十月十二日,东坡居士苏辙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