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旱二首 其一

欲叩苍天意,悠悠默且玄。
树焦真可爨,井渴故须穿。
碧汉空秋水,钟山静晓烟。
九重宽恤诏,何日下荒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忧旱二首 其一’是清代诗人徐搢珊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秋天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干旱的担忧以及对天降甘霖的期望。下面将简要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游鲤山头阵势狂,甘霖渴望到湖庄。
    奈何祈雨还祈雨,忽见前村又夕阳。

  2. 诗歌内容解析

  • 游鲤山头阵势狂:描述了游鲤山头的阵势非常激烈,可能意味着天气的变化异常。
  • 甘霖渴望到湖庄:表达了人们对于甘霖(及时雨)的渴望,希望它能到来滋润大地。
  • 奈何祈雨还祈雨:反映了人们虽然多次祈求雨水,但结果仍旧不尽人意。
  • 忽见前村又夕阳:指太阳突然下山,可能是天气转晴的征兆,但同时也表达了对即将到来的雨水的期盼。
  1. 诗歌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写于清代乾隆年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现象的关注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社会影响:由于这首诗反映了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和对自然的依赖感,它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1. 文学价值
  • 艺术手法:运用比喻和象征,如“游鲤山头阵势狂”用来形容天气的变幻无常。
  • 情感表达:通过对干旱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的关切和对自然规律的敬畏。
  1. 文化意义
  • 农业社会的象征:在古代中国,农业是社会的基础,干旱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计,因此这首诗反映了农业社会的脆弱性。
  • 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尽管人们努力祈祷和期望,但最终还是要顺应自然规律。这首诗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忧旱二首 其一’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份历史的见证,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方式。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了解清代的社会背景,还可以深入理解古人的情感世界和生活哲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