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纪事十四首 其九

半遭锋镝半逃生,一处烽烟处处惊。
听得民间犹笑语,催科且喜一时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海上纪事十四首 其九》是明代归有光的诗作。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刻的社会观察力和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注,也反映了明末清初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在战乱中所受的苦难。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的内容、主题以及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与影响:

  1. 诗人背景
  • 归有光:明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公安派”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多反映现实生活,风格清新,语言质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1. 诗歌原文
    半遭锋镝半逃生,一处烽烟处处惊。
    听得民间犹笑语,催科且喜一时停。
  • 注释:此诗出自《海上纪事十四首》,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社会动荡的深刻感受。”半遭锋镝半逃生”意味着许多人在战争中遭受了不幸,”一处烽烟处处惊”则描绘了战争的频繁与恐怖,”催科”指官府征收赋税,而”催科且喜一时停”则说明在这动荡的时局中暂时没有战争的侵扰,人民得以喘息。”听得民间犹笑语”则表明尽管战乱不断,民间仍有欢笑声,这反映出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1. 主题意义
  • 社会动荡:通过描写战场上的残酷景象和民间生活的平静对比,诗人深刻揭示了战争对社会和个人的巨大破坏力。
  • 人民苦难:诗歌中的“半遭锋镝半逃生”直接反映了战争对人民生命的威胁和对家园的破坏。
  • 希望与乐观:尽管战争频繁和残酷,诗中仍能听到“听得民间犹笑语”,表现出诗人对于和平时代的珍视以及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1. 历史背景
  • 明末动乱:明代中后期,由于宦官专权和土地兼并,国家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加上外族入侵和农民起义,社会矛盾激化,导致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 海防问题:明朝晚期,东南沿海一带成为倭寇等外国侵略者的主要活动区域,频繁的战争给民众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灾难。
  1. 诗歌鉴赏
  • 艺术手法:诗人运用了强烈的对比和生动的比喻,如“半遭锋镝半逃生”与“催科且喜一时停”,形成了鲜明的视觉和情感冲击。
  • 情感表达:诗歌中流露出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向往,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
  1. 后世影响
  • 文学价值:作为明代文学作品,《海上纪事十四首 其九》以其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 思想启示:通过对战争与人民苦难的描述,诗人启发后人思考和平的重要性,倡导社会和谐与正义。

《海上纪事十四首 其九》不仅是一首表现诗人个人情感和时代风貌的诗歌,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风雨沧桑,见证了人民的苦难与抗争。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和社会价值使其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后人深入研究和传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