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韵奉答郭西桥 其四

元冬已改仲,碧水旧涵秋。
雁阵声何急,鱼书寂不浮。
天涯穷短目,泽畔苦长讴。
叹息美人远,寒山殷百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用韵奉答郭西桥 其四》是明代诗人霍与瑕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对这首诗及其背景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霍与瑕的生平不详,只知道他生活在明代。他的诗歌以五言、七言为主,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激昂之作,也有细腻婉约之篇。
  1. 作品原文
    元冬已改仲,碧水旧涵秋。雁阵声何急,鱼书寂不浮。
    天涯穷短目,泽畔苦长讴。叹息美人远,寒山殷百忧。

  2. 诗意解析

  • 元冬已改仲,碧水旧涵秋:描述了冬季来临,水面上反射着秋天的色彩。这里的“元冬”指的是农历的十一月,“仲”即十二月份的第二个月份。
  • 雁阵声何急,鱼书寂不浮:描绘了大雁南飞时排成“人”字形的队伍,而鱼书信则像静止般不动。这里的“雁阵”和“鱼书”都是古代传递消息的方式。
  • 天涯穷短目,泽畔苦长讴: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之人的深深思念和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天涯”指遥远的边陲之地,“长讴”则是指长时间的吟唱。
  • 叹息美人远,寒山殷百忧:这里“美人”可能暗指远方的人或事,诗人因思念而产生的忧愁之情溢于言表。“寒山”可能暗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或心境的寒冷。
  1. 艺术特色
  • 霍与瑕的诗歌在艺术表现上独具匠心,无论是在选材、用词还是构思上,都显示出其深厚的文学功底。
  • 他的诗作多以自然景观为题材,通过对大自然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世界。
  1. 文化价值
  • 《用韵奉答郭西桥 其四》作为明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 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情感,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1. 后世影响
  • 霍与瑕的诗歌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推崇,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他的诗作被后人多次引用和传颂,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 许多现代学者对他的诗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进一步丰富了人们对霍与瑕及其诗歌的认识。

《用韵奉答郭西桥 其四》不仅是明代诗歌的佳作,也是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霍与瑕的文学成就,也能够感受到古代诗歌的魅力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