圜丘乐章九首 其七 彻馔

明明赫赫,格我明德。
率我髦士,髦士翼翼。
鼓钟铿铿,万舞皇皇。
管弦央央,鸣鸾鸧鸧。
我酒既将,我肴既芳。
帝曰嘉享,锡民福祥,我心悦康。
于戏,帝德不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圜丘乐章九首》是明代霍韬的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圜丘乐章九首》的相关内容:

  1. 作品背景与作者身份
  • 时代与作者:《圜丘乐章九首》的创作时间可追溯到明代,其作者是霍韬。霍韬是一位官员,他在明朝时期担任过重要的官职,并以其文才和学识闻名。
  • 作品性质:该作品是祭祀圜丘时所用的乐章,用于展示对天地神明的敬仰以及对皇权的尊崇。
  1. 乐章内容与结构
  • 乐曲名称:《圜丘乐章九首》包括迎神、奠玉帛、进俎、初献、亚献、终献、撤馔、送神和望燎等环节,每部分都有对应的乐章名。
  • 音乐风格:这些乐章以中和韶乐演奏,黄钟宫为立宫,倍夷则下羽为主调,体现了古代宫廷音乐的严谨与庄重。
  • 词曲内容:各乐章不仅有相应的乐曲,还有相应的词曲,顺治初年定,乾隆十一年重新修改。这些词曲反映了古人对天地神明的敬畏和对国家治理的理念。
  1. 乐章主题与意义
  • 祭祀主旨:《圜丘乐章九首》通过其庄重的曲调和深情的歌词,表达了对天地神灵的崇拜以及对皇帝权威的尊重。这不仅是一次宗教的仪式,也是一次政治的宣示。
  • 文化价值:这些乐章不仅在当时被用于实际的祭祀活动,而且在历史上也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艺术表现。
  • 社会影响:这些乐章在历史上被多次使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政治理念。它们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表达。

《圜丘乐章九首》作为明代霍韬的作品,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的音乐和文学成就,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于天地神灵的崇敬和对国家统治的信仰。《圜丘乐章九首》是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