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赵太守

下车人说使君明,书罢黄堂逸兴生。
鸟度春阴归汉甸,江含云影护襄城。
竹间题壁知僧姓,花下看碑识吏情。
圣代民和推妙选,御屏高处列芳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襄阳赵太守》是明代诗人魏观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作于元末明初,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背景和文人的生活状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魏观(1389年-1461年),字杞山,号蒲山,元末明初的湖广蒲圻人,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生平经历颇为传奇,曾在元末隐居蒲山,后因朱元璋下武昌,被聘为平江学正,并逐步升至两淮都转运使、国子祭酒等职,晚年以荐出知苏州府而归隐。他的作品多有流传,如《蒲山牧唱》、《蒲山集》等,其中《襄阳赵太守》便是其代表之作。

  2. 作品原文及注释:《襄阳赵太守》的全文如下:

下车人说使君明,书罢黄堂逸兴生。  
鸟度春阴归汉甸,江含云影护襄城。  
竹间题壁知僧姓,花下看碑识吏情。  
圣代民和推妙选,御屏高处列芳名。  

该诗共八句,每句七字,押韵严谨,读起来朗朗上口。通过细腻的文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诗人刚刚到达襄阳,听说当地的使君治理有方,便在书房中写下对这位太守的赞赏之词。随后,他漫步在春日的庭院里,鸟儿穿过柳荫飞回汉地,江水映衬着云影,守护着这座襄城。在竹林间,他题写了一首诗给那位僧人,并在花下观赏墓碑,了解当地官员的事迹。最后一句“圣代民和推妙选”表达了对这位太守的敬仰与期待;而“御屏高处列芳名”则预示着这位太守将会得到皇帝的高度认可和荣誉的加身。

  1.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发生在元末明初,即从蒙古灭金到明朝建立这段动荡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社会政治局势复杂多变,战乱不断,国家治理面临巨大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够有如此才华的诗人,能够为地方官员撰写赞誉之词,不仅体现了他对当世政治局势的清醒认识,也显示了他对文学艺术的极高追求和深厚修养。魏观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感悟,为那个时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襄阳赵太守》不仅是一首充满诗意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深刻历史和政治背景的作品。它不仅展示了魏观深厚的文学造诣,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情感。对于研究古代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