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进讲和张洪阳年丈韵

秉烛趋丹禁,横经侍法筵。
晓凉生殿阁,旭日动云烟。
佩委天香散,花深玉漏传。
非材惭献纳,鹄立细旃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夏日进讲和张洪阳年丈韵》是明朝诗人于慎行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古代学者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其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与贡献。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主题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作品原文
    秉烛趋丹禁,横经侍法筵。
    晓凉生殿阁,旭日动云烟。
    佩委天香散,花深玉漏传。
    非材惭献纳,鹄立细旃前。

  2. 主题内容

  • 朝会情景:诗的开头两句“秉烛趋丹禁,横经侍法筵”描绘了作者在朝会上的场景,手持蜡烛,恭敬地侍奉在大典上。
  • 自然景色:接着“晓凉生殿阁,旭日动云烟”两句,诗人细腻地描述了清晨时分的凉爽气氛以及朝阳升起时的自然美景。
  • 文才表达:第三联“佩委天香散,花深玉漏传”,反映了作者通过诗文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抱负。这里的“天香”可能指的是兰花之香,而“玉漏传”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
  • 自我反思:“非材惭献纳,鹄立细旃前”,表达了作者虽然自感才能不足以担当重任,但依然恭敬地站在前方。
  1. 历史价值
  • 艺术成就: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成就,其用词典雅,意境深远,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 文化传承:作为明代诗歌的代表之一,该诗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及思想感情,为后世研究明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 社会意义
  • 在古代,进奏是一种重要的政治活动,诗中提到的“横经”即指学习儒家经典,表明作者有深厚的学术背景。
  • 诗中所体现的朝会场景和对自然界的描写,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
  1. 个人经历
  • 对于了解于慎行的个人经历和创作背景,读者需要参考其他历史文献或相关研究,以获得更全面的认识。

《夏日进讲和张洪阳年丈韵》不仅是明代诗歌艺术的代表,也是研究明代文人生活和精神世界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