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鲍庄泉石淙

行歌涉沂泗,暂偕鱼鸟欢。
碧草夹修逵,炎风吹我冠。
道旁有嘉树,四月秋声寒。
俯见石淙水,突出成潺湲。
清虚涵云日,滴沥锵瑶环。
主人有逸兴,为我陈盂盘。
解衣坐鱼笱,挥手截素湍。
莹彻青玉镜,照我颜色丹。
泠泠漱琼液,飞沫尽可餐。
祓洛未为盛,临濠惬所观。
迟晖速短炬,走海无停澜。
能将双蓬鬓,逐彼两跳丸。
长谣望前路,于此且盘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饮鲍庄泉石淙》是明代著名诗人于慎行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1. 作者简介
  • 生平简介:于慎行,字可远,号无垢,明山东东阿人,隆庆二年进士,万历初历任修撰、日讲官等职。他在政治生涯中曾因直言进谏触怒张居正而被贬回家乡,后因劝解家族被抄没而复起。
  • 文学成就:于慎行是明代著名的派诗人,以诗才横溢著称。他的诗作多涉及时政和社会现象,尤以关注民生、抒发个人情怀见长。他的诗作在明代有着较高的评价,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诗歌原文与翻译
  • 原文节选:”行歌涉沂泗,暂偕鱼鸟欢。碧草夹修逵,炎风吹我冠。道旁有嘉树,四月秋声寒。俯见石淙水,突出成潺湲。清虚涵云日,滴沥锵瑶环。主人有逸兴,为我陈盂盘。解衣坐鱼笱,挥手截素湍。莹彻青玉镜,照我颜色丹。泠泠漱琼液,飞沫尽可餐。祓洛未为盛,临濠惬所观。迟晖速短炬,走海无停澜。能将双蓬鬓,逐彼两跳丸。长谣望前路,于此且盘桓”。
  • 翻译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鲍庄泉石淙的美景中,感受到的自然之美以及内心的愉悦之情。诗中的“碧草”、“嘉树”、“石淙水”、“清虚”等词汇,都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观的独特感受和深刻理解。同时,通过对水流、光影、色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1. 诗歌艺术特色
  • 意象的运用:在这首诗中,诗人善于通过自然景物传达情感,如“碧草”、“嘉树”、“石淙水”等都是富有画面感的意象,它们不仅美化了诗句,还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比喻与象征:诗人通过“石淙水”、“清虚”、“云日”等自然元素,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整首诗既有视觉美感,又有哲理意味,给人以深思。
  1. 主题思想
  • 自然之美:诗歌主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向往。通过对鲍庄泉石淙美景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哲学观念。
  • 人文关怀:除了对自然的赞美,诗歌还体现了诗人对普通百姓生活境遇的关心。例如,诗人提到“解衣坐鱼笱”,暗示了他对农民生活的理解和同情。
  1. 历史背景
  • 明朝社会环境: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政治斗争激烈,社会矛盾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于慎行创作《饮鲍庄泉石淙》等作品,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民众疾苦的同情。
  • 文人心态:作为明代杰出的诗人之一,于慎行的诗歌创作不仅是其个人的文学追求,也是其时代精神的体现。他的诗歌往往带有浓厚的时代印记和个人风格。
  1. 文学价值与社会影响
  • 文学价值:《饮鲍庄泉石淙》作为明代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其艺术成就和思想深度都值得深入研究和传承。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明代诗歌的美学特征,也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 社会影响:该诗的创作和流传对当时及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激励了许多文人学者投身于文学创作中,推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

《饮鲍庄泉石淙》是明代诗人于慎行创作的一首充满意境、情感丰富、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五言古诗。这首诗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是于慎行个人文学成就的代表,更是明代诗歌艺术瑰宝之一,值得后人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