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天池废寺

迥绝秋山上,翻因废寺登。
松涛犹作梵,萤火似传灯。
日冷埋尘佛,云孤守殿僧。
放生闻自昔,池水漫空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天池废寺》是一首明末诗人大述的作品。该诗描绘了诗人在秋色中登顶废寺的壮丽景色,并通过松涛梵音、萤火传灯等意象,展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诗人生平与创作背景
  • 诗人简介:《过天池废寺》的作者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大述。大述的创作背景通常与其个人经历有关,他可能因某种原因选择登上这座废寺进行探访,并在游览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和深刻的思考。
  • 创作时间:据现有资料记载,《过天池废寺》的创作时间大约处于明代晚期,具体年份不详。由于缺乏更详尽的历史文献,难以确切确定其确切年代。
  1. 诗歌原文及赏析
  • 原文节选:迥绝秋山上,翻因废寺登。松涛犹作梵,萤火似传灯。日冷埋尘佛,云孤守殿僧。放生闻自昔,池水漫空澄。
  • 诗意解析:诗人在诗中通过“迥绝秋山上”表达了自己登高望远的感受,而“翻因废寺登”则揭示了其登山的原因——因为这座废弃的寺庙本身具有特殊的吸引力。接下来四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如“松涛犹作梵”,展现了废寺中的宁静与神圣,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和向往。
  • 艺术特色:整首诗采用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既具有古典韵味又不乏现代感。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结合,展现了一幅和谐的自然美与内心世界的交响图。
  1. 诗歌主题与思想内容
  • 主题探讨:诗中主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历史的追忆,也反映了人在自然面前显得渺小但又充满敬畏的心理。
  • 思想内涵:诗人通过登高望远的行为,不仅观照了自然景观的变化,也在无声中抒发了对生命无常、世事沧桑的感慨。同时,诗中流露出的超脱和宁静也为读者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

《过天池废寺》不仅是一首表达诗人个人情感的诗歌,也是一部反映明代文人生活态度和审美趣味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和分析,不仅能领略到明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还能深入理解古人的生活哲学和精神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