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寺待月

浮玉山前玉露凉,晚潮微上月洋洋。
鱼龙深夜浮光怪,云树遥空带渺茫。
水国题诗酬一宿,中泠裹茗荐初尝。
江风吹酒不能睡,起踏松阴自绕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金山寺待月》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文徵明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意境被后世传颂。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文徵明,字徵仲,号衡山,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吴中四子”之一。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画家,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文徵明在正德末年以岁贡生的身份被荐试吏部,之后授翰林院待诏。他在预修武宗实录期间,三年后请求归隐。其诗、文、书、画皆工,有《甫田集》传世。

  2. 诗歌原文:《金山寺待月》是文徵明的代表作之一,其原文如下:
    浮玉山前玉露凉,晚潮微上月洋洋。
    鱼龙深夜浮光怪,云树遥空带渺茫。
    水国题诗酬一宿,中泠裹茗荐初尝。
    江风吹酒不能睡,起踏松阴自绕廊。
    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夜晚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金山寺周围的自然美景和诗人的内心世界:晚秋的月光洒落在玉露覆盖的浮玉山前,夜潮轻轻上涨,月光波光粼粼;鱼和龙在夜色中游动,宛如幻境,远处的云树在夜空中显得模糊而遥远;诗人在这里留下题诗,享受着清茶与月光的陪伴;江风轻拂,使得诗人无法入睡,只好起身漫步在松荫之中。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3. 作品背景:该诗创作于明代嘉靖年间,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文人墨客们有机会在诗坛上挥洒自己的才华。文徵明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其作品往往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和思想深度。此外,当时佛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金山寺作为佛教圣地之一,吸引了众多信众前来参拜。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徵明创作此诗,既是为了记录个人对金山寺夜景的感悟,也是为了表达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之情。通过对金山寺夜景的描绘,诗人不仅展示了自己的艺术才能,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和文化风貌。

  4. 赏析与评析:《金山寺待月》这首诗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从诗歌的结构布局来看,全文分为七个部分,每个部分都独立成章,却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从诗歌的语言风格来看,文徵明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诗句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他的用词考究,句式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音乐感。从主题思想来看,这首诗不仅仅是对金山寺夜景的描摹,更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思考。诗人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反思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表达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追求。

  5. 创作背景:在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繁荣发展,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活跃在政治、文化、艺术等领域,他们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徵明作为“吴中四子”之一,其作品深受当时文人的喜爱。同时,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家统一稳定,经济文化繁荣,为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文徵明的创作活动更加丰富多样,他的作品既有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金山寺待月》是明代文徵明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其作品以其优美的意象、深邃的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赏析,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艺术才华,也能够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