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西山诗十二首 其七 游普福寺观道傍石涧寻源至五花阁

道傍飞涧玉淙淙,下马寻源到上方。
怒沫洒空经雨急,洑流何处出云长。
有时激石闻琴筑,便欲沿洄泛羽觞。
还约夜凉明月上,五花阁下听沧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西山诗十二首”是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文徵明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名为《游西山》,该作品描绘了游览普福寺时对自然景观的感受和内心体验。这首诗的全文如下:

道傍飞涧玉淙淙,下马寻源到上方。
怒沫洒空经雨急,洑流何处出云长。
有时激石闻琴筑,便欲沿洄泛羽觞。
还约夜凉明月上,五花阁下听沧浪。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以下是对该诗及其作者的一些介绍:

  1. 作者简介:文徵明(1470年—1559年),原名壁,号徵明,又号停云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书画家、政治家、思想家,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大家”。文征明的绘画以山水画见长,其书法更是影响深远,对后世影响巨大。
  2. 艺术特色:此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细腻而富有层次感的描绘手法。首先,诗人在开篇即用“道傍飞涧玉淙淙”来渲染环境,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条清澈见底、流水潺潺的山间小溪边。接着,通过“下马寻源到上方”的描述,诗人不仅表达了自己对探索未知的兴趣,也展示了一种探求精神。此外,“怒沫洒空经雨急”,形象地描绘了溪水在经过急雨冲刷后波涛汹涌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自然界的动态美。最后,“有时激石闻琴筑,便欲沿洄泛羽觞”等句,则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3.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的赞美与思考。诗人通过对山水之美的描绘,传达了一种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诗中多次出现的“水”元素,也象征着生命的流动和变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4. 文化意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山水常常被视为修身养性的理想场所。文徵明的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即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共生。

《游西山》不仅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深刻哲理和审美情趣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了解,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追求,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