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川闻王郡伯死,为位哭之(丙戌)

大运岂遽非,哲人遂云徂!
我见谋国臣,太息无良图!
岂意匹马来,开门纵长驱。
争降何纷然,常恐后至诛!
贤哉二千石,从容捐厥躯!
夫子庄而简,薄官初剖符。
不谓贞松姿,临难表所殊!
独湔嵇绍血,莫污温序须。
我生既已幸,我志宁可渝!
乘舆咫尺间,岂复辞崎岖!
回脰望延津,吁嗟烈丈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钱澄之的《贡川闻王郡伯死为位哭之》是一首反映作者对明末政治腐败与权臣专断的深刻反思的古诗。该诗作于丙戌年,通过描绘王郡伯死后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于忠臣的哀悼之情以及对于国家前途的忧虑。下面是对该文学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品原文
    大运岂遽非,哲人遂云徂!
    我见谋国臣,太息无良图!
    岂意匹马来,开门纵长驱。
    争降何纷然,常恐后至诛。
    贤哉二千石,从容捐厥躯。
    夫子庄而简,薄宦初剖符。
    不谓贞松姿,临难表所殊。
    独湔嵇绍血,莫污温序须。
    我生既已倖,我志宁可渝。
    乘舆咫尺间,岂复辞崎岖。
    回脰望延津,吁嗟烈丈夫(延律即剑津,延平府城南。)。

  2. 作者简介
    钱澄之,字饮光,号田间老人,安徽桐城人,明末清初文学家。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田集》三十卷、《田间诗集》二十八卷等作品广受赞誉。

  3. 诗歌解析

  • 背景与主题:诗中“大运岂遽非”,反映了钱澄之对于当时社会动荡和政权更迭的担忧。“哲人遂云徂”则表现了他对那些为国家操劳却最终未能避免悲剧的人物的哀悼。
  • 情感表现:“太息无良图”揭示了作者对时局的无奈和对未来的失望;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理想政治的渴望和现实的差距。
  • 艺术手法:钱澄之在这首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和社会背景。例如,通过描述王郡伯死后的情景,诗人表达了对忠诚官员的尊重和对权力腐败的批判。

《贡川闻王郡伯死为位哭之》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面镜子,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人的思想倾向。通过对该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代末期的政治环境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