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忠诗 其五 (己丑)

乱来死事几人传,霍氏幽芳最可怜。
閤户相扶争就义,沉渊取次未容先!
朝廷渐向天隅小,气节惊闻岭外偏!
殁后姓名少识者,老僧说罢泪潸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吊忠诗 其五 (己丑)》是明末清初诗人钱澄之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忠诚和节义的赞颂之情。下面是这首诗的内容:

  1. 诗歌原文
寸磔常山痛未休,当时成败总难谋!  
出师不战身空死,报国无能志已酬。  
事转遗孤犹畏害(公遗孤,犹为粤当事所忌),尸分列郡岂全收!  
岭南反正渠凶戮,底事忠臣尚有雠⑴。  
广州杂诗 其五 (己丑)  
  1. 诗歌赏析
  • 忠贞与牺牲:诗中“寸磔常山痛未休”表达了作者对忠诚至死未休的信念,即便遭受痛苦也决不退缩。“当时成败总难谋”则反映了历史的复杂性,成功或失败往往难以预料,但忠臣们始终坚守信念,不惧生死。
  • 报国之志: “报国无能志已酬”,意味着尽管未能通过武力直接为国家服务,但内心的爱国情感和报国之志已经得到满足。“出师不战身空死”,描绘了一位忠诚的将领,在战争中不幸牺牲的情景。
  • 遗孤与忠臣:诗中的“遗孤”可能指被敌人迫害的无辜后代,而“忠臣尚有雠”则揭示了即使在艰难时刻,仍然有人怀念忠臣,对他们抱有敌意。
  • 岭南的悲剧:“岭南反正渠凶戮”,描述了在广州地区发生的一场政治斗争,其中“渠凶戮”暗示着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和无情。“底事忠臣尚有雠”,则是对那些残害忠臣的人的质疑,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残忍行为的不解和愤慨。
  1. 文学地位与社会影响
  • 文学价值:《吊忠诗 其五》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表现,体现了诗人对于忠诚与节义的崇高追求,成为后世研究明清时期文人精神风貌的重要文献。
  • 社会反响:此诗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还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创作,如清代的陈忠平在江右诗社己丑年会中的作品,就受到了该诗的影响。

《吊忠诗 其五 (己丑)》作为钱澄之的代表作,不仅展现了他对于忠诚和节义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动荡和文化冲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晚期的社会状况,还可以深入探讨中国古典文学在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批判方面的丰富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