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州杂诗 其十 (己丑)

堵公亦是济艰材,曾抚荆南万马回。
心恃旧恩兵可用,疑生诸将志先灰!
檄援江右无时去,围困长沙竟不开!
试听楚人中夜泣,招魂千里为谁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钱澄之的《端州杂诗 其十 (己丑)》是一首充满深刻政治寓意与个人情感的诗歌。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政治局势的不满和个人经历的感慨。下面是关于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背景
  • 钱澄之,字天羽,号退谷,明末清初的文学家。他的文学创作在当时受到一定程度的争议,尤其是在表达对朝廷的批判时。
  1. 诗歌原文
    堵公亦是济艰材,曾抚荆南万马回。
    心恃旧恩兵可用,疑生诸将志先灰!
    檄援江右无时去,围困长沙竟不开!
    试听楚人中夜泣,招魂千里为谁哀…

  2. 诗歌内容解析

  • 堵公亦是济艰材,曾抚荆南万马回。 这句话中的“堵公”指的是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他具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曾在荆南地区成功地安抚了民众并指挥军队成功抵抗外敌。这里的“万马回”形容军事上的成功和民众的响应。
  • 心恃旧恩兵可用,疑生诸将志先灰! 这两句反映了作者对军事将领忠诚和能力的怀疑。由于对将领们的信任不足,使得原本可用的军队在战场上失去了斗志,最终导致战局未能取得预期的胜利。
  • 檄援江右无时去,围困长沙竟不开! 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战事的不利局面。尽管朝廷有命令支援,但军队始终未能离开战场,导致围攻长沙的行动最终失败。
  • 试听楚人中夜泣,招魂千里为谁哀? 这两句描绘了战争给当地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楚人因战争而哭泣,他们的悲伤和绝望牵动着人们的心,同时也反映了战争中人民的苦难和无助。
  1. 诗歌的艺术特色
  • 情感真挚:诗人通过直白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以及对现实不满的情绪,这种真挚的情感是诗歌感染力的重要来源。
  • 形象生动: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将将领比作“诸将志先灰”,用“楚人中夜泣”等生动的意象来表达战争的残酷和社会的悲哀。
  • 结构紧凑:全诗结构紧凑,每一句都围绕中心议题展开,层层递进,最终形成强烈的冲击力。
  1. 诗歌的现实意义
  • 反映社会矛盾:通过对战争的描述,诗人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包括政治腐败、权力斗争和民众的疾苦。
  • 激发民族觉醒:诗歌中对战争的描写和对将领的批评,激发了人们对国家未来的思考和对民族精神的认同。
  • 推动历史进步:诗歌虽然反映了当时的困境,但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和对正义的追求,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影响。

《端州杂诗 其十 (己丑)》不仅是一首反映个人情感和历史事件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深刻哲理的作品。它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也激发了人们对未来的思考和对民族精神的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学的魅力,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应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