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朝恭纪(丙戌)

钟报御门早,朝趋受命初。
府僚班苦后,天语听全疏。
庭宣迎驾表,帕覆出关书。
中使传烧却,君王度有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初见朝恭纪(丙戌)”是明末清初诗人钱澄之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氛围以及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在探讨钱澄之及其作品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钱澄之的基本概况和时代背景。《初见朝恭纪》不仅是一首反映特定历史时期政治氛围和个人情感的诗歌,也是钱澄之作为一位文学家、易学家在文化成就上的体现。钱澄之(1612-1693),字饮光,原名秉镫,后自号田间老人,桐城(今属安徽)人。他与元代的钱义方、陈应润有学术交流,著有《田间易学》十二卷,此外还有《田间诗学》《庄屈合诂※藏山阁稿》《田间集》等作品。

《初见朝恭纪》是钱澄之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一首诗。据史料记载,该诗创作于丙戌日,即明朝末期,当时正值国家动荡不安之际。在这一天,朝廷中发生了一件大事,朝廷中的中使捧一盘文书出宫,并将其黄帕覆上以焚毁,原因是这文书中搜得迎虏书,计二百馀函。这件事件不仅揭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紧张,也反映出朝廷对于外来威胁的警觉和应对。

钱澄之通过这首诗传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诗中表达了对君王智慧的赞美,以及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这种情感体现了诗人对于时局的关注和对于国家的责任感。在诗中,“钟报御门早”、“朝趋受命初”等句子描绘了朝会的场景,展现了朝廷的庄严和肃穆。而“天语听全疏”则表达了皇帝对大臣们忠诚的赞赏。这些描述不仅展现了当时的政治生活,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政治秩序的认同和尊重。

钱澄之的《初见朝恭纪》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背景和政治含义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份历史的见证。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明末清初的历史变迁,以及那个时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文化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