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南奔客,宵征寄野航。
作霜片雨住,过水一星长。
人语近溪灭,渔灯出浦藏。
前山闻有火,相戒勿鸣榔!
夜渡(甲申、乙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夜渡》是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一首七言律诗,其创作背景、主题内容及艺术特色值得深入探讨和欣赏。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需要从杨慎的个人经历出发来理解。杨慎(1488年—1559年),字升庵,号月溪,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思想家。他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自幼受家庭影响,酷爱文学和历史。在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和宦官专权的社会背景下,杨慎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打击,这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杨慎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浓厚的历史色彩和个人情感,而《夜渡》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下创作的。
从诗歌的主题来看,这首诗主要表达了杨慎对于历史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诗中的“夜渡”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述,也象征着诗人在人生旅途中的孤独与无助。同时,“太阴犯昴宿”和“朵甘思宣慰赏竺监藏举西域头目可为朵甘卫指挥同知、宣抚司万户、千户者二十二人”等句子,则透露出当时的政治动荡和社会不安。通过这些历史典故,诗人展现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以及对个人前途的迷茫。
从艺术特色来看,《夜渡》作为一首七言律诗,其结构严谨,音韵和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特别是“甲申夜”、“乙酉享太庙”这样的开头,不仅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面,还巧妙地引入了诗的主题。此外,诗中的对仗工整,意象丰富,如“天干之乙属阴木,地支之酉属阴金”,这种阴阳五行的运用,既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夜渡》是杨慎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一首充满历史色彩和个人情感的诗歌。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杨慎的生平和创作风格,还可以从中体会到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