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吴竹沙隐君和王如山韵

萝屋寻君岂偶缘,闲情翠竹白沙前。
拂衣松径沾清露,曳杖苔阶损绿钱。
圮上再逢黄石老,山中又见紫芝仙。
春畦过雨多栽药,甘苦尝来为引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访吴竹沙隐君和王如山韵》是明代诗人钱月龄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内容及文化意义,以及它在当时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1. 创作背景:钱月龄,字鹤山,无锡人,居洞虚宫,有《丹邱漫稿》。据传,他在萝屋寻君时,偶遇隐士吴竹沙和王如山,并写下了这首和韵之作。

  2. 诗歌原文
    萝屋寻君岂偶缘,閒情翠竹白沙前。
    拂衣松径沾清露,曳杖苔阶损绿钱。
    圮上再逢黄石老,山中又见紫芝仙。
    春畦过雨多栽药,甘苦尝来为引年。

  3. 诗歌主题:诗歌主要描绘了隐士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诗中的“萝屋”、“青竹白沙”、“松径”、“苔阶”等自然元素,共同构建了一个宁静而深远的意境。

  4. 艺术特色:钱月龄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对仗工整、意象丰富、情感细腻的艺术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隐逸情怀的抒发,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5. 文化意义:该诗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也是研究明代文人精神世界的重要文献。它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隐逸生活的认同和追求,以及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尊重。

  6. 后世影响:《访吴竹沙隐君和王如山韵》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艺术成就和文化内涵使其成为学习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教材。同时,该诗也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现代诗人在表达个人情感和追求时,都受到了这首诗的启发。

《访吴竹沙隐君和王如山韵》不仅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文学作品,也是了解明代文人精神世界和审美趣味的宝贵资料。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人来说,这是一部不可或缺的经典。

相关推荐